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開放近用資訊3/25筆記

第四章 各協會


學會是代表某一學術領域,提供會員聚集及發表彼此工作成果,替團體發聲的地方。藉發售期刊所滋生相當可觀的盈餘經費,可用以支援學會之其他活動。

現期刊多以APA形式出版,可追蹤人數及數量。

20世紀之最後的20年間,每位科學家個人平均訂閱期刊僅及往昔的1/2,看過的期刊卻較之前多很多,當中有1/3是以電子版形式呈現,表示紙本期刊將面臨轉型。

現今多數學會在自行編輯期刊後,將期刊交由出版商及其他單位出版與發行。

天文學相關文獻的取閱可有3種管道:
1. 電子版文庫arXiv.org
2. 電子版
3. 印刷版

將期刊交由出版社發行以及任憑取閱,使得成為學會的會員已喪失原有的優惠,學會須思考如何在不阻撓他人閱讀的機會的情況,照顧到會員的權益。

目前各學會利用建置「任憑取閱」之電子版文庫來支持作者自行將文獻編檔—自我編檔(self-archiving)。

open access雖然成本減少,但因收入也下降,所以學會仍須去尋找經費。

Postprint指可出版的文章。學術期刊論文之草稿經過同儕評閱擠及多次修定編排後完成的文章。Preprint指草稿。作者手稿完成後,未完成修定及同儕評閱之文章。一般postprint之前的文章皆稱為preprint。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3/20筆記

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


老師於課堂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讓我們來討論
「我們曾與圖書館發生過什麼事?」

從我們自身與圖書館的關係去思考,或許能更清楚圖書館主要的設立目的、未來方向與圖書館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圖書館法中規定圖書館每年需淘汰3%的書籍,依照這個比例進行汰舊,全館館藏約需33年才能夠更新一次。此規定當然是為督促圖書館能夠確實的實行汰換工作,不過反觀英國圖書館的規定:每本書籍使用不得超過7年,我們對於館藏存在的價值應該重新思考。
老師提到,書籍如果7年都沒有人使用,這類的書籍就失去了圖書館利用的價值;但如果書籍7年都有人使用,這類的書籍經過長久的使用,也需要進行更新。所以如果此條規則可以從每本書籍的使用去判斷期限比硬性規定淘汰的比例或許較為適合。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開放近用資訊3/18筆記

第三章 著作權


著作權(copy right)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著作人格權:
1.著作人就其著作有公開發表之權利。
2.著作人在著作上或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名字、別名或不具名的權利。
3.著作人有禁止他人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而造成名譽損壞之權利。
4.著作人格權永久存在。
5.著作人格權不得讓與或繼承。

著作財產權:
1.僅保有至著作人死後50年。
2.著作人有重製其著作之權利。
3.著作人專有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之權利。
4.著作人專有公開展示其未公開之著作的權利。
5.著作人專有將其著作製成衍生作品的權利。
6.著作人得以轉讓著作財產權之權利。
7.著作人專有出租其著作之權利。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於民國17年訂定,至民國79年之間,僅僅修改過4次,而於民79年後,開始大量修訂。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之著作權實為「將心靈上之無形公有財(public good)封入自我領地(私有財產)」,是一種負面的發展。

1950年代結束前,經濟學者奈而勝(Richard R. Nelson)主張將有用知識置放於公有文庫中,要用者得以「free access」。

莫爾頓:科學家必須出刊其研究成果,才算有所貢獻,而且只有該成果變成科學公共財,科學家方能宣稱其所有權。

因為研究者的榮譽作祟和愚昧無知造成了營利出版商的壯大。

基於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使用者在合理的範圍內使用,便可排除在著作權的限制之外。

美國企業主僅能持有產品之所有權至多95年。(老師再課堂上舉了迪士尼的例子,迪士尼公司不斷在商品即將到期前,替產品做些微的修改後,再次申請專利,使得其所有權不斷的延續。)

著作權設立之要旨在使作者可因而獲利。此利益有三個層面:專業上、虛榮心上、以及財務上。

「禁錮任憑取閱」(delayed open access),是論文出刊6個月內需付費,6個月後即可成為網站上可任憑取閱者。

此章主要目的在敘述著作權在學術期刊中有其必要,但不得妨礙一般大眾去取得。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學圖書館 08/3/13 筆記

大學圖書館概況


教育文化之目標:發展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民國90年公佈圖書館法
第二條,為服務公眾或特定對象,而進行蒐集、整理、及保存圖書資訊之設施。
第四條,大專院校圖書館以大專院校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並適度開放供社會大眾使用。
第七條,圖書館應提供其服務對象獲取公平、自由、適時及便利之圖書館資訊權益。但應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十四條,館藏毀損滅失、喪失保存價值或不堪使用者,每年在不超過館藏量3%範圍內,得自行報廢。(英國之規定為書籍使用7年以上需報廢。)

經營原則:以公共財看待近用資訊;建立無歧視之圖書館系統;學習及共享知識。

開放近用資訊 08/3/11 筆記

第二章 14-31頁

同儕評閱(peer-review)對於學術期刊是重要的。

1980年至2000年間,研究所所獲得補助成長超過一倍,而教職與學生人數成長不到20%,期刊數量大增與豐富的研究經費有很大關係。至今學術期刊數量約5萬種。

《哈佛商務評議》於1982年首先刊印電子版期刊。於短短20年內至少有2萬種期刊更為網路版。

2004年12月14日google宣佈,十年內將完成一千五百萬書冊掃描上架,至今已從5個單位擴大到12個單位參與這項活動,為學術性書籍之網路版展開不同的面貌。

Google之出版品(google print)現為google books。

出版業只重視知識的資本化(knowledge capitalzation),已致期刊定價高漲,遠超過通膨率,結果造成大學圖書館經費不足負擔。而出版商使用新策略與各圖書館訂立「包裹式」合約,約定圖書館不得取消同一包裹中的任一期刊。此舉讓大出版商得以掌控,不好的期刊得以出售,且更能夠不斷抬高訂價。造成連續出版品的危機(serials crisis)。

經濟學家薄思壯(Theodore C. Bergstrom, 2001)指出,至1980年時,120種期刊中,有半數為謀商利而印刊,2000年有300種經濟期刊,67%為大出版商之傑作。大出版商興辦或取得新期刊遠比非營利團體者迅速。

薄思壯也發現,以營利為目的刊印之期刊,平均年訂費1660美元,非營利出刊者,平均訂費每年180美元。差異高達9倍。另一個發現是,期刊之訂費與其論文品質幾無關連。

期刊價格高漲與研究者之虛榮感也有關。殊不知,任憑取閱的電子版科學論文,印數次數為印刷版相近論文的4.5倍。

目前的天文學資料檔可完全分享,可隨意取閱arXiv.org電子版文獻中之資料而無任何費用。

聲譽響亮之北美各大研究圖書館,亦無法跟得上學術印刷業及其價位之成長,其他各大學,尤其在開發中國家者又將如何?於2003年美國幾家著名大學公開拒絕價格過高的期刊。

目前,可任憑取閱期刊僅及市場期刊數之3-5%。

推動任憑取閱可協助教師與學生獲閱此一文獻;幫助拓展該文獻在用語或取閱方法上之西化;亦可將其他學門傳統導入研究文獻中。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大學圖書館 08/3/6 筆記

老師說明了一些修課事項,考試規定以及作業繳交方式
在老師的網頁上有詳細的內容

從系上的首頁的師資陣容裡可以連至老師的網頁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開放近用資訊 08/3/4 筆記

學術論文公開取閱之精神(The Access Principle)
John Willinsky著 /王秀華譯
緒言、第壹章

緒言

  • 位於奈若比(Nairobi)的肯亞醫學研究院(KEMRI)僅能訂閱五種醫學期刊,且竟不含研究院主要研究課題----各種熱帶疾病----之領銜期刊,研究文獻十分匱乏。
  • 2001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設法說服全球六大期刊出版商,给予開發中國家「任憑取閱」其醫學期刊電子版的權利。
    1. HINARI (the Health InterNetwork Access to Research Initiative) (取閱研究創新資訊之國際醫學網絡)。沒有通用於所有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國。
    2. AGORA (Access to Global Online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3. OARE (Online Access to Research in the Enviroment)

問題:HINARI和開發近用有何差別?

  • 「取閱之道」:最理想的即為能讓所有有興趣者及所有可因而獲益者皆得而聞知。
  • 「任憑取閱」並不等於免費取閱,但免費為open access的基礎。兩個主要的問題是1.期刊定價持續上漲。2.需數位化加上網際網路的配合。
  • 公共智財計畫(Public Knowledge Project, PKP)—出刊有關軟體(publishing software)之開發,主件為開放期刊系統(Open Journal Systems, OJS),開放會議系統(Open Conference Systems, OCS)。

壹‧開場白

  • 2003年可謂『任憑取閱運動』之劃時代年份,乃因(Nature)、(Science)、(The Scientist)及(Wall Street Journal)等全球知名期刊,都將其年度最佳科學論文列為眾人可任憑取閱者。
  • 美國政府開始關切以人民稅款進行醫學研究所得結果之認憑取閱的程度。於2007年12月26日通過確保受到國家補助之研究皆能任憑取閱。
  • Nature期刊曾發布題為(科學出版物---free for all),但目前大多還是使用open取代free,因free所含的雙關意義包含自由、免費。
  • (a right to know)和(a right to be known),乃成為知識產業之主要驅動力。
  • 法牧思(Harold Varmus)曾於英國下議院發言,說明認憑取閱之緣由,更是期望每一位阮囊羞澀之年輕學子能一如富加子弟般滿足其渴望學習之好奇心。
  • 知識工業(knowledges industries)觀念之經濟學先驅-----馬赫祿(Fritz Machlup),將「知識」定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財。
  • 緬思珍(Jane Mansbidge---政治學者)曾描述「One can do well by doing good.」要做得好需朝正確的方向。